是「想要」在驅動你的,還是「需要」?
有的時候似乎很難界定想要與需要,但若以身體方面來檢視,可能會較清楚。近期我發現自己對於食物的渴望,是來自於想要,而不是需要。也就是說通常我進食,是因為我「想」吃,是因為時間到得吃,而不是真正身理需求的「餓」而吃。因此,它不是需求,而是欲望。
欲望,代表著有個渴求。就我自己的觀察,吃美食是個會能夠讓人愉快的方法(尤其邊看影集邊吃零食),而這個渴求就是對無法掌控的外界作一個釋放的疏壓。渴求的背後,有著對於失控的恐懼,因此也能說這種情緒性進食,是透過飲食來幫助調節情緒的一種行為,但它也象徵著害怕失控的窒息壓力感。
這讓我想起小時候,明明吃飽了還得摸進廚房再偷吃個幾口,因此常吃到撐而不自覺。長大後才發現,這是一種內心匱乏的行為表現。因為心中有一個無底洞,所以會不斷地以食物來替代愛及安慰,試圖填滿內心的黑洞。而身體也相印地必須增長重量,來讓自己存在的有重量感。
如果你對飲食的習慣也是驅動於「想要」而不是「需要」時,也許可以檢視自己內在對於「吃」這件事帶給你的意義及感受為何,以及觀察自己是否在無意識層面害怕表達自己的感受,缺乏個體性的邊界,以致於生活在戰戰競競中,時時壓抑自己,而需要透過吃來獲得釋放。
心理上的飢渴,提醒我們去看見心靈上的匱乏及自我壓迫,一旦我們調整與身體的頻率一致,讓自己不再有生存被侵犯的壓力,以及設立與他人良好的人際界線,那麼才能真正聽見身體的需求,給予相對應的能量。